我十三歲進鎮里讀初中,住校,吃食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鎮中學伙食差得很,主食是玉米面窩頭,菜基本是土豆燉大白菜。所謂的學校食堂,就是兩間小平房做大灶間,每個宿舍每天由值日生拿著飯笸籮和鐵盆去把飯菜打回來,然后大家領走各自的那一份。
正在長身體的階段,每天又沒白沒黑地學習,這樣糟糕的伙食讓我每天都感到饑腸轆轆。經常不到開飯的時間,肚子就開始咕咕亂叫,弄得我很不好意思,幸虧同桌是個女生。
學校門口正對面是鎮上的國營飯館。不大的門面,里面光線不好,黑魆魆的,收錢開票的是個胖胖的大嬸。往往票剛開完,胖大嬸就沖著里面的廚房高喊一聲:“木須肉一盤,花卷兩個!”然后就聽到廚房里鍋勺乒乓一陣亂響,不一會工夫菜就上桌了。我有一次鬧胃酸實在吃不下學校的玉米面窩頭了,就和同桌的梅商量去對面的國營飯館每人要了一小碗面片,才親眼目睹了國營飯館里的情形。多數的時候,我站在學校校園里,望著對面的國營飯館,看著進進出出飯館的人,心想啥時候才能進去吃頓飽飯啊。
同學大軍的父親在鎮里的供銷社上班,家境不錯。一次自習課,坐在我前面的大軍扭頭神秘地對我和梅說國營飯館的牛肉餡餅特別好吃,每天中午都有人排隊買著吃呢!牛肉餡餅?太奢侈了,每個月家里只給夠十幾塊錢的伙食費,哪有余錢去吃牛肉餡餅呀!
一天中午剛下課,我一出教室,就看到父親笑吟吟地站在外面,身上是他那套只有出門時才穿的洗得發白的藍色中山裝。
“爹,你咋來了?”
“鎮上開勞模會?!?/span>
父親領著我來到學校門口對面的國營飯館里,爹給我要了三大張傳說中的牛肉餡餅。
“爹,你也吃??!”
“同屋的另一個勞模今早有事回去了,把他那一份飯票給我了,我已經吃過了……”
大軍的話一點都沒騙人,牛肉餡餅真的好吃極了。薄薄的面皮,噴香的肉餡,咬一口就茲茲冒油。三張餡餅我一會就進肚了,父親又幫我要了一碗雞蛋湯,那頓飯是我入校以來吃得最飽的一頓。
父親病重的那年,我接了母親的電話就急著從城市趕回老家。守護在父親的病床前,我和父親說起了初中時吃的那頓牛肉餡餅,父親喃喃地說:“真的那么好吃嗎?其實那天中午我沒吃飯,是騙你的”。我瞬間淚奔......
(此文原發《呼和浩特日報》)
?
侯彩虹,女,70后,文學碩士,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來自錫林郭勒草原,現居塞外青城,喜歡在繁瑣的日常剪一段時光慢慢回味。在浮躁的塵世里,執筆取暖,煮字療饑。有散文、隨筆散見于《華夏散文》、《呼和浩特文藝》、《呼和浩特日報》、《北方新報》、《內蒙古日報》等報刊雜志。
個人微信公眾號:風吟閣語
個人微信號:cynthia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