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 2011 年加入 LinkedIn 的,之后我和增長團隊一起推進了包括病毒傳播、你可能認識的人、搜索引擎優化(SEO)、新用戶上手體驗(On Boarding)、進入中國市場等一系列重大項目,成功地將 LinkedIn 用戶數量從 1 億增長到今天的 5 億。
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增長的過程中比較重要的幾個因素。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啟發,幫助大家更好的去做增長。
LinkedIn 的網站是在 2003 年 5 月正式上線的,早期的時候 LinkedIn 上并沒有什么用戶??恐鴪F隊成員在硅谷的知名度和人脈,我們邀請來了第一批種子用戶,就這樣完成了冷啟動。在早期,我們重點關注用戶的產品使用度( Engagement )和留存率( Retention ),而不是急著擴張。
大概在 2006 年,我們發現從 SEO 渠道進來的用戶和郵件邀請來的用戶數量差不多,但是活躍度卻是郵件邀請來的用戶的 3 倍甚至更多。根據這個發現,我們上線了“用戶簡歷”功能,并且讓它更容易被谷歌搜索發現。這個產品功能使得我們的自然訪問流量爆發式增長,越來越多的用戶在谷歌上搜索他感興趣的人的名字從而來到 LinkedIn 的產品,這是 LinkedIn 產品里程碑式的一次進化。
1.2 渠道擴張和國際化時期(2008-2011)
當產品和市場匹配之后,迅速尋找增長渠道就顯得尤為重要,LinkedIn 的增長團隊也是在這個時候建立的。2008年,我們成立了一個 15 人左右跨職能部門的增長團隊,專注于獲取用戶。增長團隊的一個核心工作就是,確認關鍵渠道、拆解所有的驅動因素并且持續優化,這個我在后面會有更加詳細的介紹。
同時,我們邁出了國際化的第一步。2008年,LinkedIn 在倫敦開設首個國際辦事處,并上線了西班牙語和法語網站。當 LinkedIn 網站翻譯成所在地的語言后,我們在當地的市場都獲得了 100% 甚至更高的增長。2011年,在 LinkedIn 成立八周年之際,我們成功地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1.3 并購擴張和國際化時期(2012-2016)
成為上市公司后,我們仍然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同時,我們在提升用戶活躍度上投入了更多的時間。用戶的整個生命周期(獲客、激活、連接、留存、召回、通知等),都被納入增長的工作范圍。
2012 年一年的時間里,我們先后收購了包括 Slideshare 在內的 4 家公司,這大大提升了我們的人才、產品和技術實力。同時,我們繼續擴大國際市場,其中就包括中國和印度。
1.4 和微軟合作的新時期(2016- )
回顧 LinkedIn 15年的發展歷程,一步一個腳印,正確定位不同階段要做的事情,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