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景觀設計針對人性化設計理念體系有深入化的研究,在此分為兩種,一是物理層次,另一方面是心理層次。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詳細解釋。
(1)物理層次的人性化設計
物理層次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人性化設計的景觀不僅要給生活帶來方便,更重要的是使使用者與景觀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它會最大限度地遷就人的行為方式,體諒人的感情,使人感到舒適,而不是讓使用者去適應它、理解它。設計時要考慮不同文化層次和不同年齡人活動的特點,要求有明確的功能分區,要形成動靜有序、開敞和封閉相結合的空間結構,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人性化設計更大程度地體現在設計細節上,如各種配套服務設施是否完善、尺度問題、材質的選擇等。近年來,我們可喜地看到,為方便殘疾人的輪椅車上下行走及盲人行走,很多城市廣場、街心花園都進行了無障礙設計。但目前,我國景觀設計在這方面仍不夠成熟,如有一些過街天橋臺階寬度的設計缺乏合理性,邁一步太小,邁兩步不夠,不論多大年齡的人走起來都非常費力。另外,一些有一定危險的地方所設的防護欄過低,遇到有大型活動人多相互擁擠時,容易發生危險。
(2)心理層次的人性化設計
心理層次上的滿足感不像物理層次上的滿足那樣直觀,它往往難以用語言來表述,甚至連許多使用者也無法說明為什么會對它情有獨鐘。人們對景觀的心理感知是一種理性思維的過程。有了這一過程,才能做出由視覺觀察得到的對景觀的評價,因而心理感知是人性化景觀感知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按思維形式可將其分為推理和聯想兩部分。
推理就是由已知前提推出未知判斷,人們可根據以往的經驗由整體推理至局部,反之也可由局部推知大致的整體,有利于從整體到細部系統地感知景觀。聯想是由前事物觸發想起其他有關事物的心理過程。對景觀的心理感知過程正是人與景觀統一的過程。無論是夕陽、清泉、急雨、蟬鳴、竹影、花香,都會引起人的思緒變遷。在景觀設計中,一方面要讓人觸景生情,另一方面還要使“情”升為“意”,這時“景”升為“境”,即“境界”,成為感情上的升華,以滿足人們得到高層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本文由北京景觀設計公司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