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標題下「加拿大家園」可快捷關注
新移民初到加拿大都面臨一個謀生的問題。隨便打工并不難,但是找一個體面工作卻難上加難。雖然很艱難,但是這也絲毫不奇怪,除非是稀缺人才,哪里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作者:happywings)
雖然看似艱難,但是十幾年過去了,所有人都活得好好的,有誰會被餓死呢?實際上大多數活得最滋潤的反而是自己創業的人,有的則是面臨就業壓力重選專業而獲得成功的。
就謀生與創業問題,我先后采訪了十多個來自中國各地的移民。
李女士,1963年生人,夫妻二人是四川大學計算機專業高材生
十多年前以技術移民身份落地加拿大渥太華,原以為技術移民一來便可以找到專業工作,沒想到夫妻二人落地后就面臨生計問題。
先是從餐館打工開始,一個工作收入不夠,所以還要趕場。為了多賺錢,夫妻甚至把女兒一個人放在家中,說到此,李女士偷偷望望已經成年的女兒,露出一絲愧疚。
后來二人也去公司工作過,但是都不穩定,積累了一定資金以后,二人決定開大排檔。夫妻心想,既然開大排檔在哪里都能開,干嘛還守著渥太華,而不去溫哥華呢?
于是一家三口來到溫哥華,在那著名的大學盤下來一個大排檔,生意奇好。我每次上課后都去她家吃飯。最令人叫奇的是,雖然是大排檔,大鍋炒的菜,但是個個菜都像是小炒。端上桌來,就說是餐館里點的菜都有人相信。
李女士很健談,對我說,現在生意不錯,很穩定,還聘請了國內的廚師和大學生做服務員,但是就是采購累一些。她還說:“累也不怕,生意是自己的。給人打工也不輕松,但是生意是人家的?!?/p>
陳女士是1964年生人,國內某大學英語教師
來到加拿大卻不知自己做什么好,因為加拿大人不需要跟中國人學英語。她先后應聘了當地屈指可數的幾家中國人開的esl、托福雅思學校。對此她說道:“給人教課,課時不夠,千里迢迢跑一趟,一小時也就是18元。
既然那么費勁,還不如自己開?!?于是陳女士先是在家里開班,剛開始打廣告時候人很少,后來越來越多,最多的時候學生達到40多人。陳女士目前還在家里開班,還又請了一個合作伙伴,二人輪班,這樣陳女士回國的時候,學生可以交給合作伙伴,不至于流失學生。
王先生和張女士是一對夫妻,早年以技術移民身份登陸蒙特利爾。
夫妻還算幸運,王先生在蒙特利爾找到計算機工作,張女士則在一家時裝公司負責中國方面的業務,每個月也有3000多加元收入,但是王先生的工作不穩定。這it 行業,太不靠譜,今天還興旺,明天就裁員。
夫妻好在經過積累,帶了錢和兩個孩子來到溫哥華,盤了一個雜貨店。據說,他們嘗試了很多生意,最后發現就是雜貨店最賺錢。
我經常去他們那里買東西,幾乎每分鐘都有好幾個客人來購物,還有很多沒完沒了買彩票,不是649就是lotto max。他們還雇有一到兩個員工,其中一個員工是香港人,原先是個會計,后來在他們店里干發現掙得比做會計還多,索性辭掉會計工作,在他們這里做了全職。
鄭女士和羅先生是另一對夫妻,十多年前登陸多倫多
后來到多倫多附近某高科技小城。羅先生在一家著名的買保險公司任人力資源主管,鄭女士則在盛產黑莓手機的公司做事。
二人都在加拿大名企,其樂融融,購置了湖景別墅,一家三口共享天倫之樂。誰知好景不長,羅先生的公司裁員,才干了一年就被裁掉。
沒多久,黑莓公司因面臨蘋果、三星的競爭,大量裁員,鄭女士干了五年,也被裁掉。多年打工經歷,二人已經對為人做事精疲力盡,此次下定決心還是自己創業。
于是夫妻二人開了一家中國便利店,從彩票到小五金,從副食品到日用品,應有盡有,小店給周圍居民帶來極大的便利。
鄭女士說道:“我在多倫多干過很多體面工作,在社區干過,在寫字樓干過,也在名企黑莓公司做過五年,給人打工,哪里不是如履薄冰?又有哪里能終身養你?
最后不還是自己創業?掙多掙少是自己的,雖然累一些,但是舒心啊!沒有人際關系,沒有勾心斗角,也不用怕被解雇?!?現在他們的便利店生意十分穩定。由于善于進貨,方圓幾里的中國人和老外都知道這家店,平時都會開車來采購。
劉先生是我的駕駛教練,他的故事也和上面的類似。他是以技術移民身份來到多倫多,當年也是計算機行業的翹楚,曾在某著名高科技公司任職,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們部門從經理到員工100人同時被裁掉。他回家拿了近一年的失業保險(ei)。
他說道:“我再去發簡歷、面試、找工作,然后再干一兩年被裁掉?算了吧,那種日子不想再重復了?!?他考慮了很多出路,最后決定做駕駛教練,因為一來他很懂車,二來他熟悉交通,于是他報了班,專門學習當教練。
出山以后,剛開始比較難,因為找不到客戶,但是慢慢客人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以至于現在找他的人還約不上?!坝袝r候人太多,我還不得不推掉幾個給別人,” 他說道。這一行有什么美中不足之處呢?
他說:“干這個就是說話多,嗓子會有些累?!?他也很成功,四年前他購買了當地高尚社區的大別墅,現在收入遠遠超過在it公司時候的收入。
黃女士是來自國內某大學圖書館的一名行政干部
來到溫哥華以后決定從事按摩行業。她先報班學了spa行業的一整套技術,拿到了按摩技師的執照。后來數年一直在溫哥華鬧市區華人或韓國人開設的按摩院工作,底薪加小費,每個月最多的時候能有四五千元,但是也極其不穩定。
她說道:“不穩定主要在兩方面,一是老板覺得不賺錢,開著開著就不開了或盤給別人了;二是客人忽多忽少,和天氣有關,所以有時候天氣不好,這一天都沒客人,有時候好天,突然來好幾個,還接不過來,客人就走了,到別家去了?!?/p>
黃女士還煞有介事地說,一定不要在華人社區干這行,因為華人舍不得給小費,西人客人普遍小費豐厚,基本上都是二三十地給。黃女士還說,因為她有執照,所以相對還算容易找工作,有執照,客人就可以憑發票找保險公司報銷。
經過五六年的積累,去年黃女士在溫哥華的一個高尚社區盤了一個680平尺的店,終于自己創業了。
沈先生生于1970年代,國內某大學法學院畢業
移民到多倫多以后,因為語言關沒過,不得不放棄法律專業,開始漫長的打工生涯。遇到我之前他在多倫多一家服裝廠車衣服。據他說,車衣服的工人都是華人、印度人、菲律賓人,都待在地下室里干活,而坐辦公室的都是白人,都在地上。
那時他心里不是滋味,但是為了生存,沒辦法。十年前他每個小時可以掙18加元,那時這個收入遠遠比在溫哥華干同樣工種的收入多。后來他回國在某律師事務所工作,雖然收入豐厚,但是不開心。他說:“實話實說吧,我在這里,這樣豪華的律師樓,看著體面,其實還不如在多倫多車衣服時候開心呢!”
我聽了嚇一跳,難道多倫多那么有魅力,能讓人放棄北京萬人矚目的好工作,而愿意去多倫多蝸居在地下室車衣服?
當時我給他出了個主意,建議他去學習醫院護士專業,能相對容易找到更好的工作。沒想到,他一回到多倫多就去幾家社區學院打聽了,一問,護士護理專業很緊俏,還報不上名,后來只好報了一個醫療器械消毒的專業。再后來,據說他去了大醫院專門做消毒工作,也很穩定。
這些人的成功經歷告訴我們,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他們有的用打工的經歷和積累為創業鋪平了道路,有的是花了學費重新深造,重新擇業,假如當時懶惰,滿足于打工,那么十年過去了,恐怕還在奔波打工。
那些想像著一來最好就能掉下一個全職的、終身的工作的人,絕大多數都是不現實的,當然幸運兒也可能有,但是我總覺得上帝還是蠻公平的。
我為他們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