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溪東市街38號,
有一家賣糕餅的店,
獨家經營著一種名叫“八珍糕”的點心。
一蒸蒸外面青白色、
中間淡黑色的糕,
在貨架上一字排開,
掂一下分量,
每蒸糕結實得足有15斤重,
說實話,賣相很一般。
可是就一會兒的工夫,
就有不少客人走進店內,
拎走了好幾袋"八珍糕"等各種品種的糕。
前幾天,
還有一位來自上海的客人陳阿姨,
專程來到老陶店里,
購買了8斤"八珍糕"。
提著糕的她樂哈哈地說:
"想買這糕好長時間了,這回終于買到了!"
這糕究竟有什么魔力,
引得人們爭相購買?
一起去聽聽店主和它的故事吧!
67歲的店主陶根元
我蒸的“八珍糕”,盡管和過去宮廷用的“八珍糕”從形態上有所不同,可在食材上基本是相同的,我還添加了一些新食材,讓今天的“八珍糕”更適合大眾口味。
為什么要叫“八珍糕”?
相傳清朝慈禧太后一次病倒宮中,太醫們認為其病是脾胃虛弱所致,經過眾醫研討認為該給"老佛爺"補脾益胃,開出了有茯苓、芡實、蓮子、薏仁、山藥、扁豆等八味既是食物又是藥物的處方,研成細粉,加白糖用水調和后做成糕點。吃了此糕幾天后,"老佛爺"的病狀竟完全消失,食量大增,周身亦有力了。"老佛爺"一高興便將此糕稱之為"八珍糕"。
前年,
陶根元從央視9套《本草綱目》節目上
看到宮廷"八珍糕"的專題介紹,
激起了他兒時的回憶,
每當過年的時候,
他父親總會蒸"八珍糕"給他們吃,
可惜這個配方,
父親沒有傳給他,
電視節目讓他有了重新蒸"八珍糕"的沖動。
說起“八珍糕”的來歷,
老陶也和我們分享了一個特別的故事:
那是解放前,做生意的父親在上海認識了一位革命志士,是位大戶人家,這位志士一次要將一封信(情報)送到木瀆,正愁無人之時,父親自告奮勇說,他經常在木瀆一帶跑碼頭,熟悉的人多,很方便的。信送達回到上海后,這位志士為表謝意,就將宮廷“八珍糕”的秘方給了父親。
老陶說,
他看到電視介紹后,
就開始著手做蒸"八珍糕"的準備。
本來就開蒸糕店的老陶知道,
做"八珍糕"最主要的是蒸糕用的食材,
現在很難覓全,
他便想方設法從各地尋覓。
終于采購到了廣東江門陳皮、
湖南焦作鐵棍山藥、
安徽大別山茯苓、
蘇州車坊芡實等
"八珍糕"的主要食材,
經過幾十次不同配方的試驗,
最終把住了每樣食材的數量、
糯粉的含水量
以及蒸糕時的火候等要領,
蒸出了在外形上和宮廷不同、
但功效品味基本相近的"八珍糕"。
為了"迎合現代人的口味",
老陶還在糕中增加了黑芝麻、紫蘇和核桃仁。
可以說是“集四方之珍品”,
小編隔著屏幕都能聞到糕的香味。
要知道,
如今沙溪老街上的糕店有數十家,
蒸的大都是白糖糕、紅糖糕、
豬油糕、桂花糕等,
而老陶的"八珍糕"獨一無二。
盡管他每斤賣到28元,
還是有不少慕名而來的客人。
除了“八珍糕”,
老陶還有水晶糕、金桔糕、棗泥糕等,
也是老街上很難覓到的特色糕點。
怎么樣,
看了這么多,
你想去嘗一嘗嗎?
太倉日報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太報融媒記者:姚建平 文/圖】
【編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