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散文冬季版
夢醒仍覺齒留香
周末有空回家看望爹娘,坐在公交車上,想著既能打盹又可以看風景,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愜意。因為每次回家,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或許是為了排解旅途疲勞,駕駛員打開了收音機,隨著清新舒緩的音樂入耳,一陣抑揚頓挫、滿是磁性的男性聲音沁人心脾?!靶r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仔細一聽便知,播音員朗誦的是詩人余光中的名篇《鄉愁》。聽著詩人訴說滿腹心事和濃濃的鄉愁,自己也不由得思緒聯翩,想起了自己的鄉愁。
說來不怕大家笑話,由于小時候家里不算富裕,鄉愁往往都和吃緊密聯系在一起,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數味美價廉的水煎包了。對大多數利津人來說,現在看來較為普通水煎包,卻承載著大多數中年往上人的向往與記憶。
利津是東營的古縣城之一,始建于金代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因境內有“永利”“東津”兩地而得名,至今已有800余年歷史。猶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利津縣城,古色古香,逢二、七為集,大集的位置從現在的西關橋往東至大榆頭。小時候跟著大人進城趕集、趕會,別的沒啥指望,唯一盼的就是大人忙完后,能領著吃一頓水煎包解解饞。如果吃完包子再能看上一場電影,那感覺將比過年還要過癮。當時,打水煎包的店鋪就位于大榆頭、大壩根底下。還有,利津人對制作水煎包有專門的詞語,不說蒸也不說煎,叫“打”。據說最正宗的水煎包子鋪原來在縣城西邊的店子鄉,有戶劉姓人家打的水煎包,被公認是全縣最好吃的,后來舉家搬至大榆頭。也有的說大榆頭那家打包子的,就是土生土長的北街人,是靠借了鄰居家的三斤面起家的,后來買賣越做越好,靠打包子發家致富、住上大樓的。這些多是道聽途說,自己也沒有去做認真調查,反正大家公認是縣城大榆頭的水煎包最正宗。
說起正宗,還得要多絮叨幾句。水煎包價格不貴,看起來普通,制作過程也不復雜,但里面卻相當有門道。俗話說,“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沒有”。對利津人來說,衡量水煎包打得如何,就在于“地道”二字。有的人吃了一輩子的水煎包,對如何制作也能講得頭頭是道,但真要叫他本人下廚,做出來的卻極不中吃。也有的人打了一輩子水煎包,地道與否自己不敢妄下結論,只要讓利津人一嘗,便能說出個八九不離十。
后來,有人專門總結了利津水煎包的特點,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是面,面用的是發面,但又不能發過了,要求松軟彈性適中,以防出鍋的時候被鏟子弄破。其次是餡,菜肉是分開的,兩道工序填裝。葷的以韭菜肉居多,素的多是粉條豆腐。豬肉餡也有講究,一般多選用上好的五花肉,提前一天切好,再加特制的面醬和醬油煨制。第二天打包子時先填韭菜,后填肉餡,捏成圓柱狀。包好以后,餳上片刻,然后裝鍋,有老百姓也稱壯鍋。包子放的時候底朝下并排緊貼安置,鍋是平底,一鍋大約能裝一百多個包子。再次就是火,火最好是用火頭,火旺勁猛。點火加熱以后,接下來要灌入面糊水淹至水煎包頂端,然后蓋上鍋蓋,大火猛攻,此為水煎。當面糊水剩三分之一時,用長柄鏟子將包子逐個翻轉過來,蓋上鍋蓋,文火細燒熱蒸。最后是油,油要用豆油,并且最好用熟油??春煲毡M時,用專門的長嘴油壺沿包子間的縫隙注進熟油再細火燒煎,看準火候,適時出鍋。好吃于否,全在對火侯的掌握控制。
以前老百姓生活多數比較窮困,肚子里缺油水。包子、饅頭是主食,價格不會畸高,相對來說水煎包就成了物美價廉的人間美味。吃水煎包的過程,也可稱得上是色香味俱得,人生百味皆嘗的美好體驗。如果是在冬天,則感覺更為明顯。試想數九寒天,人困馬乏之際,進店坐在飯桌之前,摘下棉帽置于膝蓋之上。此時包子剛好出鍋,由店家端至眼前。眼觀色澤金黃,近聞嫩韭飄香,身體疲乏登時便減了大半。用筷子夾起包子,輕輕咬上一口,一面焦脆,三面嫩軟,餡多皮薄,香而不膩,酥而不硬。再往下品,隨著餡中的諸多湯汁入口,醬香、肉香、韭香更加濃烈地混在一起,諸多美味繞舌回環,香氣熱氣綿長回蕩。此種幸福體驗,不是縣長也是新郎。如若心中惦念妻兒,想抓緊打包回家,店家就會用油紙或蓖麻葉一包。等回到家中,盡管包子色香味和剛出鍋的相比稍有遜色,但仍稱得上是人間美味。
可以說,對水煎包的記憶和衷愛伴隨了自己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當兵的時候每次回利津,經常為能吃上一頓水煎包而感覺不虛此行。三十多年過去了,縣城面貌有了極大的改觀,集市一挪再挪,店鋪也一換再換。水煎包的身價也從過去五分錢一個漲到現在的一塊或一塊二一個,據說大橋路上有家飯店的包子還漲到了三塊錢一個。但現在再吃起來,一則沒了小時候的飯量,二來感覺包子的味道也差了很多。北宋詩人蘇軾有句詩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睂σ粋€土生土長的利津人來說,一個月要是不吃頓水煎包,總是覺得好象缺點啥一樣。
“既然這么喜歡水煎包,為啥不把它學會了,想吃的時候自己打不更好么?!惫烙嫼臀矣型瑯酉敕ǖ拇笥腥嗽?。起初,為了學著打包子,自己還著實下了一番功夫。每次買水煎包,就留心看別人是如何打的。為此,還購置了平底鍋和細長的鏟子,隔三差五,一心血來潮就練練手。但是看別人手到擒來的事情,輪到自己可就犯了難為,結果試了三次,才收到包子做熟、饹炸兒不糊的效果,但無論品相還是味道,都和外面賣的相差太遠。
為啥人家的包子就那么好吃,而自己的就不行呢?為了這事,我問了好多人,都沒找到滿意的答案。直到后來有次回老家,在縣城打了一個摩的,攀談過程中,得知師傅家就住在縣城大北街,鄰居剛好是個打包子、賣包子的。從他的口中,我終于得知訣竅,慢慢悟出些端倪?!捌匠H舜虬?,往往忽略了用醬煨肉這個環節,這是包子能否出味的關鍵。還有的甚至用機器絞的肉餡,這更是對顧客和包子的不尊敬?!蹦Φ膸煾颠呴_車邊和我拉呱?!搬u的制作過程也很有講究,最好是用老面醬,老面醬要用蔥花和著油炒了,待涼了以后再和肉煨在一起才行?!薄斑€有知道為啥現在的包子沒有以前好吃了?以前的豬一年才長百十斤,現在的四個月就出欄,能比么。另外,我最受不了的就是現在人們都用塑料袋打包,到家后你看塌塌的那樣,還能吃么?!薄胺彩掠泻镁陀胸?,水煎包第一頓好吃,但連吃兩頓人就不好受了,不單自己難受,別人聞著也難受?!甭犞Φ膸煾翟诟哒勯熣摰耐瑫r,我也在考慮著另一個問題,時過境遷,人和事物都在不斷變化中,看來水煎包和自己一樣,也面臨著新常態下如何成長發展的問題。
從家里回來后,看到年邁的父母身體還算硬朗,自己心里非常踏實,心情也很高興,路上困擾許久的鄉愁忽然變得不愁了。原來所謂的愁,是因為不踏實,心里踏實了,也就不愁了。那天晚上,自己做了一個幸福的夢。夢見吃到了三十多年前,用油紙包裝的水煎包,味道還是那個味道,相貌還是那個相貌。
平臺推廣團隊
執行主編:劉莉
編輯:水墨,sunny
文字校對:竹露清響
目前2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