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只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而9月份爆出的新能源騙補事件,是不是再次證明人心是經不起推敲的。從去年炙手可熱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再到不知在哪冒出來的新能源車企,似乎都在預示著,這是一場越來越危險的新能源汽車補貼騙局。
?
誰是騙子?
?
先來回顧下新能源車騙補丑聞的來龍去脈,其實呢,關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潛規則”報道可以追溯到今年1月份,只是當時官方考慮到茲事體大,以及調查有待全面,因此并不沒有作出過多的回應,調查結果一直持續到9月份才有了轉機。
?
?
從財政部公開點名的5家新能源騙補車企來看,均是“有牌無車”的客車企業,通過偽造幾千臺車輛銷售數據,累計騙取金額已超過10個億,其中涉及騙補金額最大當屬蘇州金龍, 呵呵,5.1億元?。ㄋ闼闶悄晔杖氲亩嗌俦叮?。不過情節最嚴重的倒是蘇州吉姆西,不僅補助資格徹底沒了,連整車生產的資格都被取消了,絕壁的人錢兩空。其余4家車企處理結果則是追回全部補貼金額(還有剩?),處以騙補金額50%的罰款。(貌似有點少哦)
?
?
然而,教授偷偷告訴你,這次財政部調查對象還包括全國90多家新能源車企,但公開被點名的卻只有5家。無獨有偶,隨即在網絡流傳一份更詳細的騙補車企完整版名單多達72家,不乏國內主流大牌的乘用車企,但至今未得到任何官方承認,真實性還有待進一步核實。不過單單這5家騙補新能源車企的既定事實,也足夠造成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地動山搖。
?
無節制的高補貼
?
事實上,高額補貼是誘發“騙補”的導火線,按照現行政策,可以將補貼標準劃分為好幾個等級,比如賣掉一臺純電動汽車,若以最高標準1:1比例就能獲得60萬元的補貼,甚至可以將一臺車來來回回倒賣幾遍,再輕松裝入自己口袋里,比起老老實實的賣車,這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嗎。重金之下必有“勇夫”,換作是誰又能不動歪腦筋呢?
?
?
與此同時,低門檻的補貼制度也是滋生騙補的溫床。眾所周知,政策補貼的本意是為了促進新能源技術更好地普及和發展,但是通過無節制、無標準的大開補貼之門,帶來的不是正面積極的效應,相反縱容了別有用心、無技術實力的新能源騙子車企投機取巧。而對于老老實實搞研發搞創新的車企,本身就是一種極度的不公平,嚴重影響了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積極性。一旦國內新能源汽車資源被人為的破壞平衡,傷害的不止是一個新行業的未來,還有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購買的信心。
?
新能源汽車何去何從?
?
隨著新能源騙補丑聞的發酵,已經對整個行業產生了不可估計的負面影響。首當其沖的就是新能源客車領域,除了要面對有關部門的嚴厲審查,前線銷售市場的日子也不好過。如果進一步坐實網絡的“騙補名單”,騙補清查的風暴還會波及到新能源乘用車身上,而從這次官方對補貼政策的新表態,教授認為其也會打擊新能源轎車的市場份額,同時也意味著現有的新能源補貼福利,不再是隨便弄個新能源的名堂就能領取的好事。
?
教授怎么看待騙補大案?
車企造假的新聞比比皆是,比如,大眾、三菱排放門等事件,但在國內出現了集體性的騙補大案實屬罕見,引發的是一場大規模車企信用危機,各位口伐筆誅新能源車企的同時,是不是也該應該思考下制度的合理性?“好的制度使壞人變好 壞的制度使好人變壞”,新能源車企亦是如此。如果有關部門不加以提高審查法規,加強懲罰力度,樹立打壓一切的貪婪投機的決心,又怎么能從源頭上杜絕新能源車企病態依賴補貼而維存的惡性循環呢?
?
?
作為一個新興的汽車工業國家,新能源汽車是目前投資最大、關注度最高的行業之一。教授不否認,新能源汽車符合今天的環保與經濟理念,同時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但“欲速則不達”,每一個新產業都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況且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根基還比較脆弱,通過一刀切的補貼模式“拔苗助長”并不奏效。教授相信經過了這次騙補事件后,整個新能源行業會迎來一個全新的增長點,換個角度來看,或許這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當然,教授也只是就事論事,與其作太多的道德綁架也無濟于事,倒不如放下節操努力搬磚爭取早日買車吧。
———— 往期回顧 ————
— END —